干货 | 重度磨耗症的数字化咬合重建病例之①
病例分享
术前照
术前为患者拍摄照片及影像学照片,留下病例资料,可以与病例的中期及后期进行对比,观察患者的面型改变以及关节的变化。
(术前口内咬合照)
(术前口内天然牙磨耗情况)
术前调合
为患者进行术前的调合:
一是为了将天然牙的磨耗面的薄壁弱尖修整圆顿,以免对合垫的牙体组织面过度的损伤,因为合垫是由树脂切割而成的,如果牙体过于锋利,会损伤合垫。从术前照片咱们可以看出,患者的天然牙剩余的牙体长度非常短,这样并不利于合垫的固位,所以如果天然牙的边缘过于锋利,那么合垫初期的卡抱力会很快被磨损掉,造成合垫初期的不稳定,影响患者佩戴合垫进食。
二是因为过度的磨耗,下颌的spee曲线已成为反曲线,最明显的就是患者左侧的上颌补偿曲线,已经成为了反曲线。这种反曲线会导致合平面出现严重问题,因为患者的合垫相当于一个覆盖在下颌天然牙上的活动义齿,我们的病例设计中是要求患者佩戴合垫进食的,所以如果合曲线及合平面有问题,会严重影响合垫的稳定和使用。
(术前调整患者天然牙尖锐的边缘,避免过度磨损合垫组织面)
(调整患者的咬合平面)
上面弓
上面弓对于该该病例来说非常之重要,因为患者的合平面以及合曲线都是存在问题的,所以对于后期合垫的制作及使用,就必须尽量的还原患者的铰链轴的三维空间位置。为患者使用的是AG的平均值面弓,这个参照的铰链轴是平均值铰链轴,虽然与患者真实的转动轴有偏差,但是我们可以把误差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,而不是无限的放大误差,为后期修复降低误差。
去极化
用J5肌松仪为患者做肌松,这一过程是整个病例处理的核心,因为患者VDO很低,那么如果能将患者长期紧张的肌肉拉伸开,从而打开患者的VDO。这才是该病例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,所以我们使用肌松仪,为患者进行肌肉去程序化,希望的是还原肌肉松弛的状态且正常功能下的高度,而且在K7与J5的使用下可以更客观的观测到患者升颌肌群的运动状态。
模型修整
修整模型,为上颌架做准备,在下颌石膏模型上制作安装树脂堤,以便与咬合记录硅橡胶准确结合
(修整模型后,准备上合架)
上颌架
通过AG系统的转移台,将患者的颅颌的三维位置转移到合架上,并且用患者打开VDO后的合记录来上下颌模型。
(先利用转移台来上上颌模型)
(再利用肌松后抬高的咬合记录,来上下颌模型)
制作安装合垫
上完合架后,在合架上可以看到打开的空间,在这个空间下,对上下模型及咬合记录进行扫描,通过CAD/CAM系统进行合垫的切割制作。切割完成后在合架上对合垫进行初调。
(制作合垫,并在合架上完成调合)
初戴合垫
复诊
患者的补偿曲问题,双侧上颌第二磨牙过长产生的合干扰,导致在下颌运动中,会将合垫挡住,而恢复VDO后的肌肉,在运动中更适合发力,所以直接导致本就固位不好的合垫脱落了。 患者的天然牙被磨耗的非常短小,这也是不利于固位的原因,所以在病例之初,就先将天然牙的薄壁弱尖修整圆顿,意义也是在于此,尽量减小天然牙对合垫的损伤。
CT的侧位照
①在病例之初为患者拍摄CT可以看出患者咬合时,髁突几乎与关节囊后壁的软组织接触,紧张的合力下,这种接触会转化为压迫。所以患者主诉是有关节区域的咬合疼痛的。
②戴入合垫后的侧位片,可看到患者的髁突与关节囊后壁产生的空隙,而这个空隙可以缓冲咬合力的压迫,所以戴用合垫以后的患者会觉得舒适太多了。
(戴合垫以前的侧位片&戴合垫以后的侧位片)
以上就是我们对该患者的前期处理,让患者戴用合垫3个月后,我们重新为患者拍摄CT,观察关节的位置并结合患者的主观反馈,为病例的下一阶段进行规划。